沿河:礦山修復 再現青綠
為修復“生態傷疤”,近年來,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全面開展廢棄礦山治理工作,結合“一礦一策”實施廢棄礦山精準治理,積極探索礦山修復治理與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文旅經濟融合發展新途徑,讓昔日荒山廢地重現綠意生機。
近日,筆者來到祐溪街道天宮井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礦山修復施工現場,只見挖掘機正在用土覆蓋廢棄采石場,10多個工人或砌邊溝,或鋪設邊坡防護網,或搬運石料,現場一片繁忙。
沿著溝渠向上行走,一個30多畝的大壩子躍然于眼前,剛鋪好泥土的壩子一片金黃,與周邊郁郁蒼蒼的森林形成鮮明對比,同行的項目施工現場負責人侯天何告訴筆者,這就是以前開采石頭和渣土堆積給生態留下的大“傷疤”。
“以前這個地方是采石場、堆料場,地面完全裸露。我們進場后組織了3臺挖機、20多輛雙橋車,70多個工人加班加點,修復將近30畝,回填土方1萬多方。”侯天何說。
據侯天何介紹,現在工程已經接近尾聲,正在進行最后的邊溝、沉渣池施工,預計還有10多天就全面完工,柏樹苗已經全部預定好,只要天氣合適,隨時可以移栽。不出三五年,這里將是一年四季綠意盎然,“生態傷疤”將徹底修復。
看到曾經裸露的礦山得到修復,村子的環境重新變得賞心悅目,附近的群眾對這一項目的實施紛紛稱贊。
“以前這里是個采石場,堆垃圾,特別雜亂?,F在這里整好了,看起來干凈整潔,我們老百姓很高興。”項目附近村民田碧珍說。
離開天宮井村,筆者來到中寨鎮清塘村馬老頂礦山修復點。項目點已經完全看不到裸露的石渣,取而代之的是成行的柏樹,柏樹茁壯成長,郁郁蔥蔥,與周邊環境已經融為一體,該村組織護林員正在對柏樹進行除草、培土等管護。
“以前這里是一個石山,后來把這個石山打來修公路,打成砂子,全部打成光石盤盤了,草都不生。去年進行修復之后,這里栽上了柏樹,我們村里就組織護林員巡山,加強管護,把林地保護起來,把生態環境保護好。”清塘村監督委員會主任田闖說。
馬老頂廢棄采石場通過塊石搬運及平整、客土回填、人工平土、種植綠化等一系列措施,全力構建生態安全綠色屏障,有效激發鄉村振興的活力和潛力,讓廢棄礦山變身“綠水青山”,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雙提升。
“馬老頂臨時采石場生態修復工程,去年11月動工,今年3月完工,修復面積9300平方米,回填土方5300多方,現在全部復綠,效果很好。”清塘村馬老頂臨時采石場礦山修復項目現場負責人張遼亮說。
據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在沿河共計修復礦山49個,總投資1700多萬元,涉及全縣所有鄉鎮(街道)。在礦山修復過程中,該縣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扎實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環境修復治理,全面消除廢棄礦山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有效遏制修復區及周邊環境的惡化。通過修復,增強生態系統的生產力與穩定性,一幅天藍地綠的生態畫卷正在沿河大地徐徐展開。(楊再成 吳潤澤 薛周雨)
編 輯:陳 虹
二 審:向麗華
三 審:蒲 智
總值班:勾文明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