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富:讓茶產業走出“深山”
王春富,德江縣茗峰黃茶種植專業合作社法人,他積極為村民傳授栽培、管護技術,定期舉辦種植技術經驗分享會,為村民種茶提供技術保障,幫助茶農打開銷路,走出了一條茶產業致富路。
創新發展模式
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德江縣合興鎮向北驅車15公里,從新橋的村寨轉入一道山坳,一畦畦茶園綠意盎然,錯落有致地分布著,茶葉加工廠坐落在右手邊的山腳下,這便是德江縣茗峰黃茶種植專業合作社茶葉基地。
自基地建立以來,該合作社建成可采摘黃金芽茶園270余畝,投資1000萬元建成加工廠1座,41戶農戶累計獲得土地流轉金33.6萬元,80余人累計務工(茶葉管護)收入200余萬元。2023年70余名群眾在基地采摘茶葉收入75萬元,3月至4月底對外收購茶青30萬斤,加工廠預計年產值4000萬元,其中東元村干田、新橋茶葉基地產值420萬元。
為帶動農戶一起致富,王春富多方學習積累經驗,鉆研種植技術、管理技術和經營理念,創新探索“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通過農業合作社吸納、指導周邊農戶種植黃金芽茶葉,按照“股金、租金、薪金”三金共享的收入新模式,讓留在家的婦女和有勞動能力的老人生活更有盼頭。合作社現階段每年付給農戶土地流轉金每畝300元,流轉金每5年疊加一次,確保流轉土地農戶的利益。
回想起當初選擇在合興種茶的初衷,王春富說:“搞茶葉產業這么多年,縣里面非常支持我們,只要遇到困難,他們都會及時予以解決,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合興的茶產業發展環境很好,這增強了我發展茶葉產業的信心,我在這里種茶,是正確的選擇……”
堅定創業信心
拓寬“山貨出山”渠道
受傳統經營模式因素影響,合興鎮部分茶農經營比較零散、管理粗放,規模普遍偏小,銷售困難,茶葉產業收入效益不明顯。幾年來,王春富靠種茶不但解決了當地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主動幫助想創業、敢作為的有志青年,助力茶產業產生蝴蝶效應,帶動了周邊茶業的發展,提振了“茶農”的干事創業自信心。
“種茶的難處,除了融資,最大的困難在于銷路……”如今王春富并不愁銷路,他愁的是茶青產量滿足不了加工需要,他說:“我每年除基地產出的茶青外,還需要收購30萬斤以上的茶青用來加工,合興鎮的茶青量根本滿足不了,茶農們完全不必擔心茶青賣不出去。”
好茶在深山,市民難買到,茶民難賣出。篳路藍縷,創業維艱,王春富在茶葉行業也屢屢碰壁,曾經,他的茶葉無人問津,甚至連回家的路費都沒了。但王春富并沒有因此打消念頭,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又重振旗鼓,再度迸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鍥而不舍的堅持下,王春富漸漸打開了茶葉銷路,慢慢有了固定的客源。他與浙江松陽、湖北恩施等地的茶葉交易市場均有長期訂單,“山貨出山”從此不是一句空話,王春富成功開辟了一條“山貨出山”的新路徑。
“一直以來,我都是今天‘加工’,明天就在運貨的路上,后天就售完,這樣既保證了產品不積壓,又保證了資金流轉!”王春富說。(德江縣委組織部 供稿)
編 輯:陳 虹
二 審:向麗華
三 審:蒲 智
總值班:勾文明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