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艾坪村:多產業結碩果 擘畫“強村富民”美景
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江口縣民和鎮艾坪村把產業興旺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支撐,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立足村情實際發展現狀,因地制宜加速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從一頭牛、一株黃精、一條魚開始走好特色產業興旺路,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產業正在鄉村蓬勃發展,鄉村振興“多面出彩”。
“畜”勢勃發,“牛”勁十足
“哞……哞……”走進江口縣民和鎮艾坪村的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肉牛養殖場,便能聽到此起彼伏的牛叫聲,標準化牛舍整齊劃一,一頭頭骨骼粗壯、肌肉豐滿的西門塔爾牛和新疆褐牛,悠然自得地沐浴著陽光,正在悠閑地吃著草料。
飼養員精心照料著這些等待出欄的肉牛,它們可是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錢袋子”。喂養肉牛的飼草料全部來自周邊農戶,務工人員也是周邊的村民,形成種養相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有效拓寬了村民的增收致富渠道,激發了村級“造血”功能,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動力”。
民和鎮艾坪村位于民和鎮西南方,距縣城27公里,距民和集鎮6公里,現有國土面積13.6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5472.8畝,林地面積6310.9畝、荒山5322.5畝,轄區14個村民小組,563戶2446人。全村共有正式黨員58名,黨員平均年齡58歲;共有建檔立卡戶103戶356人,重點監測對象4戶15人。艾坪村肉牛養殖場占地34畝,養殖規模為1000頭,始建于2018年,村集體經濟每年分紅5萬元,土地租金5.2萬元,解決勞動力就業約2500人次,勞務增收約20萬元。
“目前我們養殖場存欄肉牛280頭,預計銷售額540萬元左右。”該養殖場的主要負責人王再彪說。
肉牛場的建成投產,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有意愿的村民可以在家門口務工掙錢。艾坪村周昌友便是肉牛養殖場用工崗位的受益者。
今年8月中旬,艾坪村肉牛養殖場投產經營,他被聘為飼養員,月工資4000—4500元,如果飼養好效益好,他還可以拿到提成。周昌友說道,養殖場自動化程度很高,工作也輕松。
艾坪村黨支部書記王波表示,民和鎮將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帶動、分戶養殖”的思路,帶動更多農戶參與養殖,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計劃后續修建飼草加工、有機肥處理等配套畜牧項目,有效利用周邊養殖合作社飼養棚圈所產生的糞污,通過加工利用變廢為寶,成為農田所需的上好有機肥料,形成種養結合的循環發展模式,進一步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小小“黃精”,結“黃金”碩果
“除草時輕一點,別傷著根……”在江口縣民和鎮艾坪村坡背片區中藥材黃精種植基地內,農戶們正忙著覆土、施肥、除草。村民楊昌和說:“林下種植黃精,在家門口就能實現穩定就業增收。”
眼下正值黃精生長管護的關鍵時期。走進民和鎮艾坪村黃精種植基地,放眼望去,郁郁蔥蔥的黃精長勢喜人,當地村民正在為黃精除草、松土、施肥,勾勒出一幅產業興旺、豐收在望的景象。
黃精又名老虎姜、雞頭參,市場中常見的中藥材,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之功效,還能有效降低血糖、血脂指標,在生活中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栽培黃精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
艾坪村林地多、耕地少。為進一步激發村集體經濟活力,拓展村民增收致富渠道,2020年,民和鎮艾坪村利用當地豐富的土地資源,積極探索實地黃精種植產業,通過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設規模800畝,總投資260萬元,讓黃精種植產業提質增效。村集體每年分紅10萬元,每年共計解決勞動力就業約5000人次,勞務所得約42萬元。
“艾坪村為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引進梵凈山珍有限責任公司發展道地藥材(黃精),目前長勢良好,該種植基地不僅為周邊群眾提供了就近務工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確保了脫貧人口持續增收的問題。”民和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肖銳告訴筆者,下一步,艾坪村將延伸產業鏈條,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為鄉村振興賦能,帶領群眾念好“致富經”。
鱸魚養殖 “游”出致富路
走進江口縣民和鎮艾坪村加州鱸魚水產養殖園區,魚池池水清澈見底,鱸魚們自由自在地游弋其中。養殖人員吳宏國潑灑飼料,水面便翻騰起來,一群群鱸魚爭先恐后聚集,紛紛露出水面進食,有的高高跳起奪食,有的探出頭搶到魚料又立馬沉入水底,整個魚池都是魚躍景象,活力十足。
“我們通過建設尾水處理‘三池兩壩’,安裝增氧機和水泵等養魚設備,有效保證鱸魚的營養均衡和肉質細嫩。”吳宏國說,每年9月至10月是鱸魚最肥美的時候,肉白如雪,刺少味鮮。“我們這里的水質,非常適合養鱸魚。我已經養鱸魚5年了,從魚苗開始養殖一年,養到一斤左右就能賣,能賣18塊一斤。”
據了解,民和鎮艾坪村氣候溫和多雨,車壩河徑流豐沛,優質水資源為鱸魚的養殖提供了最佳生長環境,也賦予了其肉質鮮美、清甜嫩滑的獨特品質。
2020年初,艾坪村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引進企業貴州茂乾漁業有限公司開拓市場,整合資源,以“企業+農戶”模式,建設艾坪村加州鱸魚水產養殖場,占地240畝,年產值1200萬元,銷往江口,重慶、遵義,土地流轉租金19.2萬元,解決勞動力就業約370人次,勞務所得約3萬元。(劉燕軍)
編 輯:陳 虹
二 審:向麗華
三 審:蒲 智
總值班:勾文明
網友評論